朴昌根对科学知识的分类与结构等级的研究
1. 科学分类。历史上曾有培根与“百科全书派”、圣西门、黑格尔、恩格斯等人研究过科学分类。在过去的数十年,钱学森先生也研究过科学知识等级与科学分类。
2. 不厌其烦。我在”从哲学看一般系统论“(复旦大学哲学系自然辨证专业硕士学位论文,1981年,第60-66页)、”科学知识的结构等级“(《自然信息》1984年第2期,第7-10页)以及《系统学基础》中多次谈论这一问题,而且我的基本观点始终如一。
3. 所遵循的原则。无论等级的划分还是学科的分类,都必须有某种基准与根据。我所遵循的原则是,划分科学知识的结构等级以其抽象化(或具体化)程度为基准,同一等级内科学知识的分类则以其研究对象为根据,而任何时代的科学知识及其结构等级都是历史的产物。
4. 从古到今的沿革
(1)古代:哲学囊括一切科学知识。
(2)近代:文艺复兴以后,科学革命使自然科学宣告独立,理性革命使社会科学宣告独立,产业革命使工程技术宣告成立,而数学的发展使哲学无法包容数学。这样,科学知识形成三层结构:①哲学+数学,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③工程技术。
(3)现代:到了20世纪中期,科学知识形成五层结构:①哲学+数学,②系统学,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认知科学),④技术科学(此用语已于19世纪末出现),⑤工程技术。
5. 若干讨论
①怎样读现代科学知识结构图?
答:抽象化程度由高到低是从第一层到第五层,具体化程度由高到低是从第五层到第一层;在各等级内,根据研究对象进行学科或专业分类。不过,研究同一对象,若采用不同的研究方式,亦可形成不同的学问体系。例如,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源于不同的研究方式。
②系统学位居第二层,意味什么?
答:系统学的抽象化程度低于哲学与数学,高于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认知科学)。系统学是介于哲学-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认知科学之间的、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一般科学理论。
③哲学和数学被排在同一等级上,如何理解?
答:1981年我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就这样主张过,导师曾把它当作问题指出,但我未作修改。我认为,数学和哲学都是研究“思想事物”的“抽象的科学”,两者的区别在于数学研究存在的量的规定性,即数和形,而哲学主要研究存在的质的规定性,即“纯粹概念”。
④各等级科学知识是否只与临近等级的科学知识相关?
答:不同等级科学知识之间关系不是单线的、单向的,它们形成网络结构。例如,对某项工程技术的抽象可以过渡到技术科学,也可以过度到系统学或数学或哲学。
⑤“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三层结构如何体现在教学中?
答:早在20世纪中期,“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三层结构在工科教育中体现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不仅在“基础科学”为自然科学时。而且在基础科学为社会科学或认知科学时,也会有类似的结构等级和教学安排。系统科学领域同样有“基础理论+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的三层结构和“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设置。
6. 科学的统一
一般系统理论或系统学的创建是自贝塔朗菲以来许多系统科学家所追求的“科学的统一”努力的一种成功。虽然它还不完善,但毕竟可以看作是要比已经走投无路的物理主义或生物主义的“科学的统一”方案优越的努力方向。
(20250926,朴昌根)